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广场 > 信息大观 > 资讯广场

30所高水平高职学校、60所优质中职学校!湖南“双高”“双优”计划来了

作者:管理员 日期:2022-04-12 22:13:05 人气:43785

十四五”期间,全省遴选建设30所左右高水平高职学校(含职业本科学校)、15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60所左右优质中职学校、200个左右优质专业(群),引领湖南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近日,湖南省教育厅、湖南省财政厅联合印发《湖南省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及优质中职学校和专业(群)建设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下称《实施方案》),我省职教“双高”“双优”计划正式启动。


建设德技并修育人体系,现代学徒制培养比例达30%以上


《实施方案》提出,要建设德技并修育人体系,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和课程思政建设,打造一批思政教育实践基地、思政教育示范团队和思政教学名师,建设一批课程思政研究中心、课程思政示范课。


推动学校出台相关政策,支持项目单位持续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校企“双元”育人,完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持续推动校企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考核标准。推动与行业相关企业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工作,立项建设的高水平高职学校、优质中职学校现代学徒制培养比例达30%以上,高水平专业群、优质专业(群)现代学徒制培养比例达40%以上。依托合作企业,将真实项目、真实产品引入学校,把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设立一批创新创业讲堂,培育一批创新创业导师,鼓励支持教师带领学生协同攻关,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业品质和综合能力。支持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竞赛活动。


同时要改革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评价办法,动态更新考核评价标准。探索建立学生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评价制度。倡导以作品为核心的专业课程评价,建立健全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学业评价制度。出台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评价标准,强化劳动素养和劳动实践评价。探索建立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的学生成长诊断分析系统,实施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评价,健全增值评价和综合评价。建立健全毕业标准,加强毕业考核,严把出口关。


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鼓励支持实行高层次人才年薪制


《实施方案》强调,要健全师德失范行为警示处罚制度,构建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完善教师招聘、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绩效考核标准,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创新师德教育、注重师德激励,树立一批师德典型。


同时,要培养引进领军人才。争取学校举办者支持,创新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机制,畅通高层次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出台学校(专业群)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方案,培养引进一批优秀专业(群)带头人、产教融合领军人才、产业导师(教授),优质中职学校至少有1名市级以上人才称号,优质专业(群)至少有3名以上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双师素质的专业带头人;高水平高职学校至少有1名省级以上人才称号,高水平专业群每个专业至少有1名正高职称专任教师;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博士占比达到15%。鼓励支持具备条件的职业院校实行高层次人才年薪制。


推动落实高职院校在内设机构、岗位设置、用人计划、教师招聘、职称评聘等方面的自主权,推进固定岗与流动岗相结合、校企互聘兼职的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生师比控制在18:1以内。健全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项目单位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例达到80%以上,聘请的行业企业专家、能工巧匠承担的教学课时比例占30%以上。引进一批行业企业领军人才,组建结构化的专业教学团队,协同开发模块化课程,协同开展模块化课程教学,高水平专业群和优质专业(群)至少建成1个以上省级及以上专业教学团队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此外,要建立健全学校教师岗位职责和标准,构建教师分级分类评价体系。突出育人成效和教育教学实绩,把参与教研活动,编写教材、案例,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就业、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竞赛展演等计入工作量,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技术服务、社会培训业绩纳入教师考核评价。建立健全学校绩效考核标准和实施细则,优化考核评价方式,改革绩效工资分配制度,实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


推进专业集群发展,紧密对接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趋势


《实施方案》提出,要创新专业发展机制。围绕国家、省重大战略,紧密对接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趋势,动态调整专业结构,改造升级传统专业,撤并淘汰供给过剩专业,加强新兴专业建设,提高专业集聚度,形成与区域行业的优势产业、支柱产业紧密对接的特色专业体系。每个高水平高职学校重点建好3个专业群,其他学校重点建好1-2个专业群;每个优质中职学校重点建好2个专业(群),其他学校重点建好1-2个专业(群)。建立健全专业群建设管理制度,组建由行业企业代表、相关专业(群)负责人、毕业生代表等利益相关方参与的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统筹专业群建设与发展。深化与行业企业、村镇、社区合作,建设一批示范产业学院。


同时,要建设高水平实践教学基地。争取学校举办者支持,加大教学设施设备投入,项目单位每年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增长值不低于10%或超过1000万元。校企合作建设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高水平实训基地,高水平高职学校至少建成1个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优质中职学校至少建成1个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高水平专业群、优质专业(群)至少建成1个生产性实训基地。


要深化课程改革。动态更新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实习实训标准、质量评价标准,优质中职学校至少主持1个以上省级职业教育标准开发,高水平高职学校至少主持1个以上国家级职业教育标准开发,高水平专业群、优质专业(群)核心专业至少建成1个以上省级优质职业教育教学标准。深化模块化课程体系改革,高水平专业群、优质专业(群)至少建成3门以上共享核心课程,至少有50%以上专业核心课程有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的智慧式教材或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


推进教法改革,以学习者为中心,普及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模块化教学等,广泛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推广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理实一体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建立健全教授上课和传帮带制度,带动青年教师推动课堂革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探索专业导师制和小班化探究式教学。


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智慧教室、直播教室


《实施方案》要求,要对标基本办学条件指标,积极争取学校举办者支持,着力改善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完善教育教学、文艺体育、校园文化、生活设施。根据学校办学规模和发展需求,适度超前部署校园网络,有线接入网基本敷设校内建筑,无线校园网覆盖校园全场景。推动建设校园物联网和校园5G网,建设安全、高效、节能的校园数据中心及其相关系统。


推进人工智能和5G技术应用,建设一批智慧教室、直播教室、智慧实训(实验)室、虚拟仿真实训系统等,促进学校物理空间与网络空间一体化建设,打造虚实结合的智慧学习环境。开发基于大数据智能诊断、资源推送和学习辅导等应用系统,探索建设智能学习空间和学习体验中心。


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加快信息技术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形成泛在化、个性化、智能化学习体系。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需求,推进数字资源、优秀师资、教育数据共建共享。改革教学资源库应用评价机制,推动立项建设的国家级、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升级和开放共享。建设一批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湖湘特色数字博物馆,实现区域共享和校企共享。推动建设一批网络直播公开课,培育一批网络教学名师。推动项目单位面向社会开发一批职业培训包,助力教育服务供给模式升级。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探索与“双一流”高校、名企合作


《实施方案》还提出,要建设科技创新平台。聚焦行业产业共性技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关键问题,发挥学校专业和人才优势,联合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共建技术创新平台。每个高水平高职学校至少建成1个校企协同创新平台或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每个优质中职学校至少建成1个技术技能创新平台;每个高水平专业群至少建成1个应用技术研究机构,创造条件建成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每个优质专业(群)至少建成1个服务地方中小微企业技术服务平台。


聚焦“三高四新”战略和未来产业等领域,探索建立与“双一流”高校、知名企业、科研院所共同开展技术攻关机制,提升高水平高职学校、优质中职学校技术创新能力和应用技术研究能力。推动项目单位突破学校内部以及与外部的机制体制壁垒,积极探索专业群之间、学校之间的“教研联盟”,面向教育教学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教改项目研究与实践。鼓励支持高水平高职学校、优质中职学校建立全国性、行业性、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推进职教集团实体化运作。


改革教科研评价。创新教科研评价机制,不以论文数、项目数、课题经费等量化指标评价教师教科研成效,建立健全解决教育教学、企业生产实际问题的教科研成果评价制度,催生一批教育教学效果好、社会贡献大的教科研成果。建立以创新成果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对在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技术研发、产品升级、工艺开发、技术攻关和技术推广等作出突出贡献的,申报职称时论文可不作限制性要求。


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和国际化水平,助力湘企湘品走出去


为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实施方案》强调,要面向国家和省重大战略,对接产业园区和企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搭建校企就业创业合作平台,促进毕业生精准就业和创新创业。高水平高职学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专业相关度、就业起薪点、自主创业比例高于全省同类院校平均水平,优质中职学校高于本市州平均水平;高水平专业群年输送毕业生不少于300人,优质专业(群)年输送毕业生不少于200人。


加强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成果的推广转化,服务中小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传统工艺、民间技艺传承创新,激励教师参与技术服务、成果转化等。推动项目单位联合企业共建职工培训基地,积极参与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广泛开展政府补贴性培训,年培训人次不低于在校生2倍。对接湖南乡村振兴三个“百千万”工程和六大强农行动,积极开展驻村帮扶工作,积极参与“技能+就业帮扶”“技能+产业帮扶”“技能+健康帮扶”“技能+宜居环境帮扶”等。推动高水平高职学校、优质中职学校牵头组建区域共享的职业教育培训中心(联盟)、社区学院,建成一批示范性职工培训基地、社区教育示范基地。


发挥楚怡职业教育智库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双高计划”建设单位面向区域(行业)发展需求,建设专业智库,为区域(行业)创新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思想产品。推动“双优计划”建设单位加强教科研机构和队伍建设,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探索建立项目单位协作机制,加强职业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研究,服务区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推动高水平高职学校、优质中职学校组建协同湘企湘品走出去联盟,与“走出去”湘企深度合作,承担“走出去”中资企业海外员工教育培训。推动“双高计划”项目建设单位开发国际通用的职业教育标准与资源,建设海外员工培训中心,积极开展汉语培训、技能培训等。促进中外职业教育合作交流。推动项目建设单位与国际高水平职业教育机构开展学术研究、标准研制、师生交流等,积极参与中非经贸博览会职教论坛、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形成一批湖湘特色的教育交流、技能交流和人文交流品牌。推动项目建设单位实施教学团队、领军人才境外培训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