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月薪不到4000元,能否被录用,还要看用人单位脸色;一个普通泥瓦工,日薪300元“起步”,装修老板还得互相较劲才能抢得上……读了近20年书的硕士薪资收入不如一位泥瓦工,这一怪现状背后,不仅存在用工结构性矛盾,也有研究生整体含金量随扩招而下降的诱因。(《北京青年报》11月1日)
又逢择业季,许多毕业生正着手准备走向人才市场。这个时代,媒体总喜欢报道大学生和农民工、泥瓦工等薪资相比较的新闻,字里行间多少都透着“读书无用论”的调调。事实上,拿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比较,本身就缺乏对照标准,因为分工不同,薪资的对比也缺乏实际意义,没必要去褒扬谁或是贬低谁,而且,谁说体力劳动者一定就要比脑力劳动者报酬低?
两相比较,研究生式微,于是乎,“我们都去做泥瓦工吧”这样的话语也在网络上流传。其实,谁都知道,这不过是多数人随手一发的调侃和戏谑罢了,真正选择去做“泥瓦工”的大学生是极少数。当然,严峻的就业形势早已倒逼大学生们放低心态,能够安身立命毕竟是最起码、最迫切的现实。我们的教育中也不乏“职业不分高低贵贱”这样的引导,期望大学生们能够转变心态,不必死盯着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不过,就业观念的转变需要时间,大学生降低标准也未必就能解决就业难题。
上一篇:不懂职场灰色技能就要被排挤?
下一篇:如何应对领导的训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