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瑛,女,1969年7月出生,湖南开放大学应用技术学院教授,天心区第五届、六届人大代表。
她是“养猪教授”,是“百岗明星”,是科技特派员,是乡村振兴咨询专家,还是“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的领头人……在诸多“头衔”中,彭瑛最看重的是“人大代表”这一身份。
“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这是她履职期间自觉践行的初心使命。“人大代表不仅是一份至高无上的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只有俯下身、沉下心、察民情、说真话、动真情,才能无愧于群众的信任,才能担负起代表的职责。”这是她履职期间的感悟。她带着这样的情怀和技术走出校园,走进基层,走过三湘四水,走遍乡村田野,倾力投身教育扶贫与科技扶贫事业,帮助无数农民学生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心系选民,在建言履职中展风采
情系“三农”,深耕农民教育和农业科研多年,彭瑛和农业农村农民结下了不解之缘。当选为天心区人大代表后,她又扛起服务天心人民之责,积极建言履职。通过“研、学、问、思”,提出代表建议6件。特别是2017年,针对民生问题,提出了《关于进一步优化长沙地铁便民服务的建议》,由长沙市人大代表王雅敏向市人大提交,得到市政府的重视,被确定为重点建议,由市长亲自督办。提出的《关于开通御邦小区西北出口方便业主就近出入地铁站的建议》《推进天心区社区教育助力脱贫攻坚的建议》《建立110GPS定位报警牌系统助推平安天心建设的建议》等,都得到有效落实,大大改善了民生,造福了百姓,获得了选民的一致好评。较高质量的建言献策,得到了区人大常委会的肯定,2018年荣获天心区“优秀人大代表建议”。
彭瑛说:“作为教育界的一名代表,深感责任重大,真正要履好职,一要坚持自觉学习,做政治坚定的“明白人”;二要心系人民群众,做选民信赖的“代言人”;三要立足本职岗位,做业务创新的“带头人”,紧扣‘三农’建言献策,为推动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根植“三农”,在教育扶贫路上勤耕耘
彭瑛出生在农村,毕业于农大,一直从事着服务“三农”的教育工作。二十多年来,她坚持以爱众亲仁的情怀和勤奋笃实的作风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严于律己、乐于奉献,在教育扶贫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自2005年起,她主管“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项目,从田间地头到大学课堂,从“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到“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16年服务“三农”,初心不改。她创新运用“互联网+职业教育”模式,把大学办到农民的家门口,让12万多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不出村庄读大学,把只知种地的“庄稼汉”,培养成熟悉市场的“大学生”,为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农村党建注入了生生不息的发展动能,“基于网络空间精准培养农民大学生的创新实践”成果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她牵头申报“湖南省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项目,5年累计为全省58个县市区培养6千余名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还为通道、永顺、桑植、平江等贫困县争取到教育精准扶贫专项经费500万元,为400多名贫困人员提供了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增强了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不畏艰辛,在科技扶贫路上显身手
作为一名农学教师,彭瑛数十年如一日,扎根农业领域从事专业教学、科研与产教融合工作,投身科技扶贫事业。她常常奔走在城乡之间,了解群众的所需所盼;行走于田间地头,手把手地教给农民技艺,足迹遍布全省300多个村镇;驻守在网络空间,以扎实学识和优质服务去成就每一个学生。她说,要使农民脱贫不返贫,关键要发挥科技优势,培育高素质农民,用科技杠杆来撬动贫困这块巨石,让科技扶贫显神威。带着责任和使命,她先后担任了县、市、省级农业类科技特派员,用现代科技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培植壮大农业企业。近5年为城步苗族自治县华兴民族实业有限公司、望城区湘港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提供科技服务,成功申报农业科技项目10余个,开展科技讲座100多次,组织全省科技扶贫技术培训20余场,培训养殖户2000余人,累计带动100多户贫困户脱贫致富,她被评为湖南省脱贫攻坚“记功个人”。长沙晚报、长沙市科技网等媒体分别以“农业复耕复产忙,特派员送来‘新科技’”“科技特派员的‘三农’情怀——抗疫期间线上线下助农忙”为题,对她的科技扶贫先进事迹进行了报道。
上一篇:腾讯五兄弟的创业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