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一个动态过程 --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张丽宾 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新闻网 分享 | 我国的就业压力仍然很大,劳动力供给总量很大,经济增长创造的体面就业、正规就业的机会不足。要保持就业形势的稳定,就要调整就业结构。只要经济形势不是急剧的下滑波动,对就业的影响就不用过分担心。
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三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4%,增速比二季度回落0.2个百分点。从单季来看,这已是中国经济连续第七个季度出现增速下降。在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我国就业形势依然保持稳定,今年1月到9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24万人,完成全年900万人目标的114%。有专家指出,经济下滑对就业的影响会有延迟。那么,如何看待中国经济增速持续下行?如何在稳增长的同时稳定就业? 经济增速放缓和就业形势相互胶着 记者:根据人社部的最新数据,今年1月份-9月份,全国就业形势总体平稳。1月份-9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24万人,完成全年900万人目标的114%。三季度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与二季度末持平。而国家统计局的另一组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度GDP增长7.4%,增速创三年半新低,许多专家认为,经济显现筑底企稳信号。在您的眼里,今年第四季度可能会有什么样的经济走势?这样的经济走势将对我国就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张丽宾:我认为,今年第四季度仍将处于我国经济增速减缓的通道上。按照以往的一般规律,往往第四季度的GDP会比第三季度有所增长。有许多因素,比如到了年底,老百姓的消费可能会有所增加等因素会刺激GDP的增长。因为经济增长处于下行通道,所以经济走势整体上对就业的拉动不会太明显,就业仍然会处于结构调整的状态。经济增速放缓和就业形势会相互胶着,但是就业会呈现总体平稳的态势。 就业形势总体平稳 记者:当前,我国的就业压力仍然很大。有人认为,当前就业形势的稳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能否保持适度的增速。您是否认可这种说法? 张丽宾:我不是完全认同这种说法。因为就业形势取决于供求两方面。虽然经济增长会对就业产生一定的拉动作用,但是也有可能会出现无就业增长的经济增长。现在经济增速的调整是我国主动进行的经济转型、结构调整的必然表现,要避免以保持就业形势稳定为借口,片面要求经济保持过高的增速。我国的就业压力仍然很大,劳动力供给总量很大,经济增长创造的体面就业、正规就业的机会不足。要保持就业形势的稳定,就要调整就业结构。只要经济形势不是急剧的下滑波动,对就业的影响就不用过分担心。虽然第三季度GDP增速是7.4%,可能会对就业产生一些影响,但是至少现在还没有严重的影响,就业形势总体仍平稳。 就业结构性矛盾长期存在 记者:我国就业中结构性矛盾仍然十分突出。请问,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的根本原因何在?该如何解决? 张丽宾:我国就业中的结构性矛盾长期存在。以前,主要是关注就业总量,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处于劳动年龄的劳动力增速减缓甚至开始减少,就业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就业结构性矛盾越发突出是经济发展内部矛盾的结果,是经济结构失衡的集中体现。 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依赖资本、资源和劳动力大量投入的数量扩张的粗放型增长模式。产业结构层次低,吸纳就业最多的是一些低端的行业,很多岗位由于待遇太低,很难招到劳动者,而且如果长期招用低素质的劳动者,也不利于整个行业的转型和产业升级。 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也有体制性的原因。体制内劳动力市场与体制外劳动力市场的分化一直很严重,由于体制内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全竞争性,其就业机会质量更优,也对体制外劳动力市场的健康运行形成一种干扰。这些年高校毕业生每年增加几十万人,他们都很向往体制内的岗位,而体制内的岗位又十分有限,形成一种结构性矛盾。此外,人力资源开发还不能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无力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 总之,要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问题、实现可持续的充分就业,必须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必须要在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上下工夫,还要对人才政策、就业政策进行调整。 产业结构转变会影响就业 记者:今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速放缓,对就业的影响也在逐步显现。在这样的形势下,如何在转方式、调结构中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 张丽宾:就业是一个动态过程,金融危机有危就有机,就业形势出现挑战的同时也会面临机遇。从全球来看,在新一轮转方式、调结构中,节约能源,节约资源,依靠自主创新、科技进步的绿色产业是新的就业增长点,比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战略性的新兴产业等。此外,传统产业进行了技术创新以后,也可以成为新的就业增长点。 根据我们的调研来看,总体趋势上,产业结构的调整不会减少就业。比如,有可能建立一个风力发电站只需要少量的劳动力,但是维修、服务、净化等产业链上的其他环节会增加就业。所以,产业结构的变化会拉动产业链结构的变化,进而拉动产业链上就业结构的变动。长期以来,吸纳就业最多的服务业在我国发展得不太好,实际上是因为第二产业的发展不好。产业结构变化以后,第二产业的技术提高了,专业分工细化,生产环节的岗位可能减少,但是服务环节的岗位增多了,就业结构随之转型,服务业的岗位随之就会越来越多。事实上,这种就业转型正在发生。 高校毕业生受经济影响相对较小 记者:一般来说,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毕业生会受到经济形势的影响。请问,应如何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 张丽宾:经济形势确实对于高校毕业生有一定的影响,但是高校毕业生受到经济形势的影响是十分有限的。因为高校毕业生一般都倾向于进入非市场化的部门,比如国有企业、垄断部门、机关事业单位等。而最先受到经济形势影响的应该是进入市场化部门的人群,比如小企业里打工的农民工和一些低学历的青年。要想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依赖于体制的转型。因此,招生体制、办学体制、劳动力市场等体制的转型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