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就业是家事,更是国事,强调要把就业当作民生头等大事来抓。今年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常抓不懈,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省人社厅将着力抓好就业工作。
把握“三个事关”深刻认识就业工作的重大意义
做好就业工作意义重大,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为个人和家庭提供收入,保障基本生活需求,是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自古以来,“勤者有其业、劳者有其得”一直是广大人民群众最朴素的价值追求。进入新时代,党中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推动实现这一目标,基础和源头就在于促进就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就业是财富之源。从宏观经济政策的角度来看,就业是劳动力资源与生产资料有机结合的过程,连接着供给和需求,沟通着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各个环节,对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高质量充分就业可有效促进生产力发展、有序配置各类社会资源,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就业是和谐之基。就业既是民生问题,更是社会问题。通过就业,劳动者可获得更多发展机会,人力资源可实现有序流动,贫富差距可不断缩小,社会矛盾可有效得到缓解。因此,只有把就业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推动有就业意愿的劳动者安其岗乐其业,政府公信力才能持续增强,党的执政基础才能更加稳固。
着眼“三个层面”科学认识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基本内涵
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呈现出工作目标向更加注重质的有效提升转变、工作任务向更加注重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转变、工作主线向更加注重人力资源开发利用转变的特点。必须积极适应时代发展特点,科学把握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基本内涵。从宏观层面来看,高质量充分就业意味着就业机会充分,就业环境公平,就业结构优化,人岗匹配高效,劳动关系和谐。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使高质量发展的过程成为就业提质扩容的过程;要积极营造公平就业环境,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努力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要全面推动产业均衡发展,引导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要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依法依规、及时有效保障市场主体及劳动者合法权益。从微观层面来看,高质量充分就业代表着普遍就业、工作稳定、收入合理、保障可靠、职业安全。有就业意愿的劳动者,可以根据自身能力素质,寻求到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取得与工作强度、难度相匹配的劳动报酬,得到法律法规明确的养老、工伤、失业、医疗、安全等社会保障,不断提升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从工作层面来看,高质量充分就业要求建立系统集成、协调联动、数字赋能、管理科学、法治保障的就业工作体系,应紧紧围绕城镇就业稳定增长、失业得到有效控制、劳动参与率基本稳定、人力资源不断壮大、就业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中等收入群体稳步增加、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劳动者权益得到有效保护等指标,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确保就业局势保持整体稳定。
正视“三重挑战”清醒认识就业工作的形势任务
当前,就业工作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很多。主要是:应变局开新局,稳增长稳就业的压力始终存在;人口变化和技术变革的影响不断加剧,结构性就业矛盾更加凸显;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增加,高质量充分就业成为广大劳动者迫切愿望。当前,湖南就业工作也面临着一些实际困难及现实压力。“多”与“少”的矛盾,即就业人数多,岗位增量少。湖南是人口大省,也是劳动力大省,虽然近年来全省人口总量增速趋缓,劳动力资源向逐步有限供给转变,但劳动力总量高位运行的现状短期内不会改变。根据有关统计,2024年底湖南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接近1695万,2025年全省以高校毕业生为主体的新成长劳动力约86万人。与此同时,全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还存在一定偏差,第二、三产业对就业的贡献率还不高;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传统行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还没有实现规模效应,新的就业增长点尚未形成强劲动能;近年来,全省就业弹性系数逐步下降,自2015年以来已连续为负值,就业岗位开发存在巨大压力。“快”与“慢”的矛盾,即技术迭代升级、职业岗位变化快,劳动者技能素质提升适应比较慢。随着社会生产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部分技术含量不高的就业岗位日渐萎缩。根据人社部有关统计,一个智能机器人平均可以取代6.2个人工岗位,劳动密集型企业及产业受到现实的影响及冲击,汽车、房地产、建材、工程机械等行业从业人员有所下降。与此同时,劳务品牌同质化程度较高,育婴员、家政服务业等培训较多,先进制造业技能人才培训相对较少。劳动者参加技能提升培训的意愿及质效仍然处于较低水平,高技能人才的总量还不充裕,技术工种与研发人员的求人倍率长期保持在较高水平,距离“人岗相适”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冷”与“热”的矛盾,即供需匹配还有差距,“有活不愿干”和“有人没活干”的现象同时存在。近年来,劳动者对薪酬待遇、劳动条件、就业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普遍看涨,特别是新成长劳动力就业时更加倾向于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等热度高的岗位,缓就业、慢就业等问题普遍存在。与此同时,人才培养及技能培训不适应市场需求的问题还难以杜绝,就业歧视等问题也零星存在,农民工、残疾人、大龄劳动者就业更加困难。
深化机制改革促进湖南高质量充分就业
全面贯彻落实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工作方针,进一步深化机制改革,不断提升就业工作质效。坚持发展产业与促进就业“两业并举”。在依靠高质量发展促进就业上聚焦发力,在发展新业态、新模式的过程中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据有关部门统计,低空经济、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产业行业从业人员仍然存在较大缺口。要积极适应时代发展特点,不断加大对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为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有力抓手。全面加强就业影响评估,推动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2024年9月,湖南启动实施就业政策一致性评价,对全省县级及以上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制定的涉及就业的重大政策文件、建设的政府性投资重大项目和区域发展战略、产业发展规划等重大生产力布局开展评价,至今已评估172个项目,根据评估结果对可能导致失业风险的提醒制定应急预案,对可能影响就业岗位的采取针对性措施。就业政策一致性评价实施以来,全省财政、税收、投资、产业、就业政策联动更加紧密,有效推动了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的良性互动。坚持扩大需求与优化供给“两端贯通”。聚焦全省航空航天、北斗应用、磁浮智轨等优势产业发展需要,以实施“技兴三湘”培训计划为抓手,重点突出农民工、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全面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培养造就更多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从根源上化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全面推动产教融合,围绕湖南“4×4”现代化产业体系布局,巩固工学一体化、企业新型学徒制应用成果,推动专业与产业、学校与企业、培训与就业、教学与生产“四个对接”,不断提升职业技能培训的实效性,努力形成产业发展带动人才培养、人才累积助力产业进步的良性互动。大力发展技工教育,针对技能人才紧缺、培训质量不高等现实问题,由省内技师学院牵头,分行业或分区域组建技工教育联盟,对紧缺工种实施统一规范的技工教育培训以及统一标准的技能等级评价,以特色技工教育为抓手全面加强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坚持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两手用力”。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必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使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成为就业提质扩容的过程。政府部门在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的前提下,应积极做好引导、支持、保障工作。2024年以来,全省先后出台支持大学生创业就业16条措施、保障重点企业用工9条措施、推动劳务协作发展7条措施、鼓励高层次人才服务企业10条措施等政策文件,确保利好政策直达市场主体;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费率政策,有效为企业松绑减负、纾围解困;及时发放失业保险金、一次性扩岗补助、技能提升补贴,为重点群体再就业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组织创业培训超10万人次,推动设立全国第一支大学生创业投资基金,将个人创业、合伙创业担保贷款额度分别提高至30万元、2024年全省新发放创业担保贷款48.28亿元。坚持平台管理与身边服务“两者结合”。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离不开数据信息技术的助力与赋能,全省目前已全面建成公共就业服务“一库四平台”,即就业信息资源库、公共就业一体化平台、单位网厅、个人网厅及湘就业平台,可全面汇集政府部门、企业及劳动者的政策、招工、求职、失业、培训等就业信息资源。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系统可自动对劳动者进行人物画像和素质测评,及时为有需要的劳动者提供就业服务,在岗位推荐上提高人岗匹配度,在职业培训上提高针对性适配性,在职业指导上帮助明确就业方向,公共就业服务精细化程度得到全面提升。考虑到劳动者家门口就业需求及特殊群体现实情况,须积极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将1519个社区(村)纳入年度充分就业社区(村)重点建设名单,在全省建设437家零工市场、人社驿站、就业微市场等基层服务网点,有效打通公共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