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京召开,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和上年相比,政府工作报告将稳就业放在了更重要的位置。
就业关乎国计民生,更关乎千家万户。我国有14亿多人口、9亿劳动力,解决好就业问题,始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2021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69万人,比上年增加83万人,全年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1%,较好地完成了年初确定的预期目标。鲜亮的就业“成绩单”,是中国打好稳就业组合拳的有力印证。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着力稳定市场主体保就业”单独列为工作任务之一并提出一系列政策举措,凸显稳就业工作的重要性。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发展的基础。离开更充分的就业,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提升人力资本水平、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很难实现;只有更高质量的就业,才能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基础、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促进充分就业,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2年新增城镇就业1100万人以上,和2021年目标持平;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较2021的5.5%左右略有降低。应该说,今年就业压力和去年相比进一步加大,一方面是重点群体就业不容忽视,高校毕业生数量将创历史新高,都市圈建设、城市化进程继续推进,要解决进城农民就业问题,另一方面要巩固扶贫工作,意味着保障弱势群体就业。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就业优先政策要提质加力”,要大力拓宽就业渠道,注重通过稳市场主体来稳就业,增强创业带动就业作用。各类专项促就业政策要强化优化,对就业创业的不合理限制要坚决清理取消。要构建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的良性循环,在保持经济总量稳定增长、经济结构不断升级的同时,努力实现就业规模扩大、就业结构优化、就业质量提升。从“扩容”角度看,就是要努力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千方百计稳定现有就业,积极增加新的就业,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突出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从“提质”角度看,就是要消除就业歧视,加强合法权益保护,努力提高劳动报酬,让劳动者更体面工作。
就业,一头连着经济大势,一头连着千家万户。展望未来,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稳定就业的基础条件也没有改变。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把解决就业问题放在更加突出位置,聚焦问题、破解难题,切实做好民生保障和社会稳定工作,让就业方式更多元、空间更广阔、结构更优化,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老百姓的日子将越来越带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