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就业分析 > 创业研究 > 就业分析

2022年湖南超5成湘企用工要扩招 呼唤各类人才返乡展宏图

作者:管理员 日期:2022-02-07 20:25:30 人气:976

就业关乎社会大局,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社会稳定的“压舱石”,用人单位则是稳定就业的重要因素。后疫情时代,企业招聘需求是增加还是减少?哪类人才更吃香?招聘中是否遇到了困难或阻碍?揽才的大门又是否为大学生敞开?带着这些问题,在农历新年即将到来之际,就业吧客户端向全省各类代表企业发起问卷调查,并采访相关企业招聘负责人,以期带着读者一起捕捉到2022年湖南就业新风向。


问卷样本:共收集问卷调查303份,72.13%的企业经营规模在1000万元以上,覆盖生产与加工制造业、互联网与信息科技、餐饮住宿等服务业、建筑行业、商贸批发零售业等,其中中小民营企业占比59.02%,大型民营企业占比17.21%,央企及地方国企分别占比9.84%和4.92%。


超8成企业觉得招聘难


人员流失成主因


调查结果显示,81.97%的受访企业觉得招聘难,仅18.03%的企业选择否定答案,同时34.43%企业表示过去一年人员流失较为严重。而针对招聘难原因,40.16%的企业认为是人员流动性大,23.77%的企业选择毕业生就业意识不够,另外还有18.85%和17.21%的企业选择了就业总体结构失衡和高校毕业生胜任能力不够所导致。


长沙老湘食餐饮有限公司招聘负责人表示,人员流动性太大一直是公司在人才储备培养上受到掣肘的重要因素。对此,公司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和晋升激励机制,但由于餐饮行业所需人才类型的局限性,还是避免不了人才的频繁进出。他希望政府部门能搭建精准对接的公共平台,常态化为餐饮等服务行业开展需求对接活动。


招聘难、流动大,在此次受访企业中,记者发现这已成为较为普遍的反映,不仅体现在服务业,建筑业、文化娱乐及物流运输与仓储等行业也比较突出。如何走出供需双方“两头难”的境地,企业认为有哪些相对有效的方式呢?调查结果显示,50.82%企业建议制定合理的管理和晋升激励机制,34.43%的企业认为提高薪酬福利能吸引来更多求职者,12.30%的企业则觉得加大培训力度和投入可以增加招聘成功的“砝码”,另有2.46%的企业建议通过改善工作环境缓解招聘难的问题。


超半企业用工需求不降反增


更欢迎返乡人才


后疫情时代,就业的风往哪个方向吹?企业的用工需求是就业的“蓄水池”,池子越大,盛的水才越多,吸纳求职者、解决就业难的可能性才更大。那么2022年湖南省用人单位招聘需求又如何呢?调查显示,92.62%企业有招聘需求,其中56.56%企业招聘需求为10~100人,19.67%企业招聘需求为100~500人,16.39%企业招聘需求为10人以下,仅7.38%企业暂时没有招聘计划。


与此同时,与去年用人需求相比,56.56%的企业有增加,30.33%表示持平,仅13.11%表示有所减少。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兴起,除了通过各类线上线下招聘会招贤纳士,调查显示目前32.79%企业也会通过自媒体平台招聘,用好自家广播办好自家事。


以上调查结果某种程度上给求职者鼓舞了信心,那么哪一类求职者更受企业青睐,又更容易拿到录取通知书?调查中,我们也采访了多家企业,45.08%的企业表示更看重求职者的专业技能,29.51%认为员工的工作态度很重要,18.03%觉得忠诚度等职业素养他们更看重,而工作经验、学历及教育背景等通常简历上的“必选项”则排在了用人单位选人标准清单末位,分别占比4.10%和3.28%。


多数企业称,专业技能人才是用工单位眼中的“香饽饽”,难留更难求。郴州市耐普电源有限公司招聘负责人表示,作为地级市企业,在招聘上难跟省会城市抢风头,但随着乡村振兴号角吹响,不少人才有了返乡就业创业的意识,公司更希望有本地的返乡人才加入阵营,这样人才的稳定性和幸福感才更可能达到捆绑效应。


有此类想法的不仅这一家,采访中,多家企业向记者表露,希望留住本地人、引进返乡人、吸引外地人,同时更期待政府能出台相应措施。据了解,省人社厅于近期启动实施的“迎老乡、回故乡、创三湘”活动,时间为今年1月—2月,将充分利用各类人员春节回湘探亲的契机,通过建立人才“资源库”、搭建对接“联络桥”、推出创业“政策包”、优化创业“服务池”等方式,最大限度凝聚各类人才回湘干事创业。目前,该活动正在全省各地火热举行,也正是政企联动稳就业促就业的新春好时机。


超9成企业认为


大学生就业观亟需引导


作为稳就业重点群体中的大学生,他们的就业市场如何?公开数据显示,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首次突破1000万人,企业对此似乎早就做好了充足准备。


63.11%的受访企业表示有专门针对应届毕业生的特定岗位和培养机制,90.98%的企业表示愿意栽培应届毕业生为单位储备人才力量 。关于大家普遍关心的薪酬一项,49.18%的企业开出的是4000元至6000元,35.25%的企业为2000元到4000元,13.93%的企业有6000元到8000元,1.64%的企业在8000元以上。


与企业做足功课相比,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体现出的问题,让供需的跷跷板很难达到平衡。调查显示,46.72%的企业认为应届毕业生目前的就业心态是想找工作但不急于就业,40.16%则认为他们并无规划和头绪,仅13.11%的企业认为毕业生有明确就业目标。


不少大学生“躺平”的态度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54.92%的受访企业认为是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不着急就业、慢就业的现象严重;32.79%认为目前就业方式多元化,让大学生们不局限于传统就业方式;5.74%认为受疫情和大环境影响,升学深造比例越来越高。


对此,企业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32.79%的企业建议大学生们要主动加强对社会适应性锻炼,合理调整预期;27.87%的建议增强职业稳定性,不要轻易选择离职;27.87%则建议要增强自身专业能力等综合素质;11.48%认为加强就业意识树立与培养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