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过年就意味着各种开销,面对着迟迟不愿“鼓”起来的钱包,你还敢回家么?一项调查显示,70%的网友表示今年过年将会回家,但57%的网友则表示,春节如果回家,最害怕赚钱太少不够用。近八成的网友表示,自己过年回家的花费已经超过了自己一个月以上的收入。 (1月15日《羊城晚报》)
回家,原本只关乎情感意愿,不关乎经济能力。然而,在经济因素不断嵌入社会生活的当下,回家,不仅是一种情感性的社会活动,还是一个消费性的经济活动。激增的回家成本,固然包含满足基本的出行、社交、礼仪需要的常规消费;可是,虚荣的“面子”消费,也会加重节庆的负担。在抽象的“脸面观”里,一个人的消费行为往往和他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挂钩。于是春节便成为讲排场、比阔气的平台。给小朋友的压岁钱也好,亲朋好友聚会也罢,不可或缺的人情往来嬗变为“不可承受之重”。
正如北京大学佟新教授所言,在市场经济中人们逐渐失去了情感表达的能力,因为所有的手段都是物化的、商品化的。金钱成为人们表达情感最为重要的方式之一,关系的远近,情感的亲疏,都可以通过差异化的消费来呈现。当人们习惯用财富来衡量一段生活的好坏并乐于在文化上建构这样的评价体系,春节消费的水涨船高很难说不是一种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