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是各地举行应届高校毕业生“双选会”的高峰时节,不少“共享资源、联合办会”的高校就业联盟成为今年“双选会”中的生力军。
笔者注意到,就业联盟更容易吸引高考录取分数线在一本线下的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加入,而那些高考录取分数在一本线上的高校、特别是戴着“211”“985”桂冠的名校,有的不惜跨省与同类院校结盟,对临近的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视而不见”;有的坚持“闭门办会”,甚至背后设置隐形门槛,阻止其他学校学生在本校举办的“双选会”上求职。
不少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和高校管理者向记者分析说,这些高校不愿分享就业资源的原因不外有三:一是担心外校学生“挤占”本校学生就业岗位,继而降低学校就业率;二是认为本校投入就业成本引入用人单位,其他学校怎能不出一文从中渔利?三是认为本校就业资源相对优质,与普通院校联盟,对本校学生就业帮助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