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史上最难就业季”成了热门话题。就业难,是事实。难在什么地方,有深究的必要。
事实上,就业不易,不是企事业单位不需要人,应该与求职者自身的素质不符合他们的要求有关。以新闻专业的学生为例,没有哪家媒体不求贤若渴,只要你新闻理念先进,新闻业务素质过硬,你的品德不错,如果说媒体拒收这样的人才,想必那是冤枉了媒体。问题在于,今天的大学毕业生,包括名校的新闻专业的毕业生,能够在读书期间发表一定分量的新闻作品的又有多少?如果不具备过硬的新闻业务素养,仅凭一张大学文凭去应聘,最终落选该抱怨社会太残酷,还是反省自己不够优秀呢?认识到自身素质的缺陷,及早弥补诸种不足,比单纯的怨天尤人更有意义。这也正是古人所说的“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无法一蹴而就,只能靠日积月累来修炼,严把大学教育关是达到上述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只要把每个专业的培养方案当作“宪法”,必须严格执行。如果每门课程都不放水,4年下来,学生的专业素质会有较大提高。以笔者所担任的新闻评论课为例,要求学生一学期至少在报刊上发表两篇评论,我觉得专业的要求不苛刻。但有些学生拖拖拉拉,到期末了还没完成任务,最后以种种理由和老师讨价还价。我很纳闷:如果一个新闻专业的毕业生半年都发表不了两篇千字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不能发表小说、诗歌或散文,外语专业的学生不能完成一次口译和笔译任务,毕业的时候让用人单位对你青睐,那岂不是一种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