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王勇云会长参加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 并作《中美科技实力的差距与对策探讨》主题演讲

作者:管理员 日期:2021-05-21 09:35:33 人气:465362

近年来,类似的中美科技实力对比研究报告时常见诸报端,总体来看,国际社会似乎形成了一个普遍共识,即在科技领域,  中美两国的综合竞争力远超过其他国家。二战前后,爱因斯坦移民美国、1945年世界上首颗原子弹在美国爆炸、1947年贝尔实验室的肖克利研究小组成功研制出晶体管,美国取代德国成为世界科技中心并保持至今。在基础研究方面,美国一直保持着高度关注并不惜重金投入。美国创办了国家科学基金会(NFS),为其基础研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此前,美国在几乎所有的关键科技领域长期占据优势,并没有经历过实际的赶超威胁,直至近年,中国开始在越来越多的领域挑战美国的领先地位,中美的科技之争一步步推上了风口浪尖。

面客观分析,正视中美科技差距王勇云会长参加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 并作《中美科技实力的差距与对策探讨》主题演讲

要真正了解中美两国在整体科技实力上的对比和差距,就必须通过统计数据来分析,才能看得全面而客观。从有关统计数据来看,除了在化学与材料科学领域,中国的贡献度超过美国之外,世界科学研究的前沿突破,基本上有8成来自美国。二十世纪三个伟大的发现,无线电、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什么都出现在美国,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的基础、应用以及开发研究都非常强大,这就是科学研究实力的差距。尽管目前中国的总体科技实力排在全球第二,但与老大美国的差距还很大,但好消息是,我们明显处在上升通道中,与美国的差距正在缩小,相比欧洲和日本的优势也在拉大。我认为国人应该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要客观地看待中美两国的科技实力对比,既不盲目自大,也不妄自菲薄。现代科学的发展,是一个立体架构,包含着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面向市场的开发研究三个方面。一个国家的综合科技实力,也是由这三个方面所决定的。如果有一项存在短板,那么它的科技实力就打了折扣。疫情改变了整个世界,但是却没有改变中美科技战。这是“人类科技发展进程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大力量的博弈之战”,它是一件必然发生的事情。  为什么美国这么重视基础研究?因为基础研究决定了它在原创科学研究领域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它能诞生多少原始创新,当“原始创新”不断滚雪球壮大,后面的应用和开发研究也会随之壮大。而中国的短板,恰恰就在于对基础研究和基础学科缺乏正确的认识。中美科技实力的比较,差别在很多方面有显现,相比军事、经济,科技是一项随时在变化、随时可能产生突变的领域,任何静态比较很难衡量国与国之间的真实实力差异。我们的科技创新,从骨子里就包含着“应用性目的”。不同技术的战略价值有巨大差异,专利和知识产权的数量简单比较意义不大。以我们所熟知的领域为例,核技术和光伏技术同样是新能源技术,但前者被广泛视为一种颠覆性技术,能够根本性改变战争的形态。科技研发,是一项高风险的工程,科研投入不一定必然转化为科研实力。多数科研项目以试错告终,仅有少量最终成功。如果缺少了基础研究的部分,我们更多的还是偏向于一些追赶型的科技创新,也就是在别人已有的技术基础之上做一些局部突破。比如小到一部手机,外观设计、屏幕、半导体芯片和手机软件也都有着不同价值,一些比较容易替代,另一些则难以取代。另外,科技实力不一定能够转化为利润和资本,用科技公司盈利能力、市值来衡量一国科技实力似乎是一种相对市场化的方法,资本和投资者在投资科技企业中有一定的盲目性,容易跟风炒作。在科技领域,相比科学家的数量,科学家的质量更为重要,但这也很难通过量化进行衡量。归根结底,科技进步最终会体现在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上。只要科技企业能够不断创造出新的就业,带来新的发展机会,那么科技发展自然会蒸蒸日上。中美科技实力对比,最终会体现在这个最现实的比较之上。

重视基础教育,开掘创新源头

我们知道,大学也有三个最基本的功能,第一个功能是教学,第二个功能是科研,第三个功能是服务。古人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中国古代教育机构最主要的理念在于“培养人”,侧重于精神层面的提升。在我们的文化中,缺少对科学、真理和创造的支持。回想一下,中国很多的大学在为本科生毕业设计、毕业创造以及自主创新方面提供的经费和条件是非常有限的,我们往往把希望寄托在更高的层次,我希望在未来高等教育改革和探索当中,能为我们的学生提供更好的更全面、更具有自主创新精神的知识和帮助。当然,最根本的还是要培育起人们对真理的热爱,对宇宙奥秘的好奇,这才是驱动科技创新的源头所在。这就需要教育界、科学家们,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科学则是含有创造性的,最终是根植于人性自由的维度,没有自由发展的个性,没有自由的空间,创新和创造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据说,早在1979年,中国曾派代表团到美国考察初级教育,代表团的考察报告结论要点是:美国的基础教育已经病入膏肓,再用20年,中国的科技和文化必将赶上并超过美国这个所谓的超级大国。同一年,作为回访,美国也派考察团来中国,之后也写了一份报告,结论是:中国的学生是世界上最勤奋的,起得最早,睡得最晚。他们的学习成绩和任何国家同年级学生比较都是最好的。可以预测,再用20年时间,中国在科技文化方面,必将把美国远远甩在后面。几十年过去结果上帝开了一个玩笑,结论都错了!美国“病入膏肓”的教育制度培育了数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几百位知识型亿万富翁。我们的教育思想中如果不能极大程度地发挥少年儿童的个性,那么中国的科技创新就是没有根基的。就像我们开玩笑说,从小到大都是让他听话,循规蹈矩,读到博士了突然让他创新,又怎么去创新?近代以来,大学的研究职能与社会服务职能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尤其是进入20世纪后,以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崛起为代表,大学实际上成为人类科技创新的桥头堡。我觉得美国教育体系水平的确比中国先进很多。美国教师职业化,中小学老师都受过非常严格的职业培训,才能考到教师证。这个证的含金量在哪儿?就在于“教学技巧”。中国更注重老师的学识,比如我国经常嘲笑美国小学老师不会做难题,我国数学老师会做难题。我们现在的教师队伍中,有很多人就是在僵化、守旧的教育思想下培养出来的。教育的影响是长远的,在孩子脑神经发育的关键时期,约束他们的创造力,杀死潜在的可能性,十年二十年之后,很可能会造成整个民族智商和创造力的退化。说实话,教育思想的转变还是比较难的。中国教育弊端在于无法灵活的对学生进行教育。施教者本身就缺乏灵活的知识掌握方式。教师必须会教,在此基础上,科目水平高才是锦上添花。美国社会对教育支持的能力很强,整个教育系统庞大、复杂。在普通大学和高中之间,还有社区大学。高考制度对的影响可以说是毁灭性的。这种随时重来我国现在正在进步,比如取消高考年龄限制,增加在职考文凭之类。不过教育资源还严重不足,所以差距也是巨大的。整个近代史和现代化转型中,我们所强调的科学,很少单纯地是为了追求真理、展现个人创造力,大部分强调的是为了精神追求、为了文化诉求。这就导致我们更多的会从一种功利角度、实用角度来看待科学。另外,社会制度如果造成了对学历的崇拜,这样使得年轻人对学位的追求,而这种追求是建立在目的而非爱好与特长的基础上的,于是乎就出现了相当多的毕业证教育者。基础研究薄弱,我们的原创能力就始终上不来,就好比别人是从头做起,而你只能拿过来做一些局部上的改进,但这是暂时的、是不可持续的。真正的原始创新是需要想象力的,不仅仅是模仿和迭代,需要从无到有、从基础叠加的创新,才能真正缩小二者之间的科技差距。 

摒弃功利主义,激发创新活力

纵观世界历史的发展长河,科技在其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从农业革命到工业革命,再到当下的信息技术革命以及未来的数字革命,技术发展和变革始终是推动产业的发展、财富的分配和政治格局洗牌的重要力量。所以,从“自下而上”的技术变革视角出发,是分析中美科技竞争的基本框架与基础逻辑。科技发展到今天,任何伟大的创新都是在实践中诞生的。不是凭空产生的,这一切均离不开政府的强大的不甘人后的意愿,重视和鼎力支持。从技术创新与变革的角度出发,是理解这场科技竞争的一把最好的钥匙。立足技术变革和创新的基本进程,可以大致判断未来20年中美科技的基本走向和脉络,勾勒全球的力量转移和双方的优势起伏,进而为我们描绘出未来的大致进程规律和我们如何制定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的相关对策。在当下,社会中广泛存在的功利主义,对于创新的氛围是一种极大的损伤。从科学的根本来说,一切创造性的发现和研究本质上都是非功利的。我们中国也有非常悠久的大学传统,而且这种大学传统和西方的大学反映出来的大学精神比如说独立探索、有自主的人格、不崇拜权威、敢于挑战以往相对的真理,但是,要想真正营造出创新的氛围,就必须要在奖励机制与惩罚机制上下功夫。一些发达国家科学的发展中也有荣誉系统的存在,但它是科学共同体自发组织起来的。打个比方,西方评奖走的不是申报制度,没听说需要哪个诺奖得主先填写一张申请表。据有关报道,密西根大学是美国公立大学的前三甲之一,这个大学每年本科生都会得到学校的资助参加具有实战性的科学创新,本科生在做太阳能汽车试验,最后拿出他们的试验成果,参加美国大赛,获得第一。显然,对于科学界的奖励机制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如果这个奖不是超功利之心颁发出来的,而是平衡出来的,不是你凭真才实学得来的,而是单位帮你跑来的,那这个奖还有什么意思,它只能代表功利意义,而非荣誉意义。所以,要让吹牛造假的代价远高于他的潜在收益,把奖金和荣誉给到真正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人手中。而现实却是,明知很多国家奖是平衡出来的结果,我们在学科评估和高校排名时往往还只认国家奖,这是在进一步强化了功利的目的。你做科学不是为了追求真理,当科学研究变成一个赚钱的生意时,民族还能有什么希望。总之,中国的科技发展已经在正确的道路上,当下,中国应当继续推进教育、市场机制、法制基础的完善,激发创新活力,坚持自主可控的科技发展战略,不断改善科技发展的环境,培育提高中国科技实力的土壤。

王勇云会长参加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 并作《中美科技实力的差距与对策探讨》主题演讲

发挥政策优势,凝聚全民力量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国家实力的关键。中国政府推出了旨在促进中国在关键高科技发展的《中国制造2025》,由国家牵头,通过产业政策的方式培育中国高科技,中国政府推进高科技的进步的决心和政策让美国感到威胁。此次中美的竞争焦点,以及前几年就已经开始的贸易战,实质是美国打着各种旗号试图对“中国制造2025”为代表的高科技领域进行打压与遏制。中国崛起并与美国形成优势互补的平衡态势和竞争态势,是大势所趋。总体上还是比较乐观,但是美国目前肯定不甘心,很长一段时间不会罢休,短则三、五年,长则五年、十年,双方肯定斗争不断。我国的科技实力能不能在未来能不能超越美国,我认为关键在于继续推进方方面面的改革,包括但不限于科研体制、职称评价体制等等,以及国家增大对科普的支持力度等。总之,科研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客观而论,中美的教育质量对比也不是唯一因素,但由于美国政府对科技的巨大需求直接导致了美国科技的不断前行。可以说不是美国的教育推动了美国的科技进步。而是美国政府的需求,才是美国科技的最大推动力。近200年来,中国社会的转型是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从保守转向开放,这个转型是全方位的,但它还没有完成。从大的方面来看,科技创新问题其实是文化转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美国对华科技施压,更加坚定了中国科技自主的决心。中国的创新需要全社会、全方位的努力,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发展,中国科技综合实力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而且还在高速赶超。实现中国高科技发展的自主可控是基本原则和必然要求,是实现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而自力更生作为新中国发展高科技的传统由来已久。在整体上,中国在研发投入、国际专利数等衡量高科技水平的指标都在不断进步,不断接近美国。所以只要中国不犯战略性错误,不走极端,我们必定胜券在握。面对美国的科技施压,中国应该保持战略定力,在稳定中美关系的同时,继续推进中外的科技合作,坚持自主可控的科技发展战略,激活全社会力量,维护和改善中国科技发展的国内环境,最终提升科技实力实现科技强国。